饲料工业

FEED INDUSTRY MAGAZINE

专家论坛

  • 黑水虻作为水产饲料蛋白质原料的研究进展

    吉红;夏濛;胡泽超;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腐食性昆虫,它食性广、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因其幼虫具有蛋白质含量丰富和氨基酸组成均衡等特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型水产饲料蛋白质来源。研究表明,黑水虻作为饲料原料,能够部分甚至完全替代水产饲料中的鱼粉或豆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当前,黑水虻主要以全脂虫粉、脱脂虫粉和预蛹粉等三种形式添加于水产配合饲料中。由于营养特性不同,针对不同的养殖对象应选择相应的黑水虻饲料产品和适宜的添加量,以获得最佳的养殖效果。文章综述了黑水虻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影响其生产的因素及其不同产品类型在水产配合饲料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黑水虻产品作为水产饲料蛋白质原料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其产业建设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2023年16期 v.44;No.685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1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 ]

新蛋白源专栏

  • 曝气与填料组合调控下投虫密度对黑水虻虫料理化特性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孟雪松;徐猛;叶小梅;孔祥平;曾文超;杜静;

    为提高单位养殖面积收获更多黑水虻商品虫的可行性,在前期试验优化出的曝气与填料组合调控措施基础上,以原餐厨打浆物为原料,采用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的投虫密度工况(150 000、200 000、250 000 Larvae/m~2和300 000 Larvae/m~2)对黑水虻养殖虫料特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为提高单位养殖面积处理废弃物能力和提升黑水虻养殖项目投入产出效益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在曝气与填料组合调控措施工况下,通过提高投虫密度可实现提升单位养殖面积幼虫生产性能的目的;(2)随着投虫密度的增加,对养殖料温的影响较大;经黑水虻转化后残余物料的有机质、总氮、总钾和总养分含量均逐渐降低,总磷含量却有不同程度增加;而黑水虻幼虫平均虫长与虫重均逐渐降低,且直接导致虫体中粗脂肪和总氮含量逐渐降低,但对虫体总磷和总钾影响不大;(3)随着投虫密度的增加,黑水虻幼虫存活率和料虫比逐渐降低,但单位面积收虫量和物料减量率均逐渐提高,可以缩短餐厨垃圾处理周期,提升转化效率。以投虫密度为300 000 Larvae/m~2时生产性能为最佳,餐厨垃圾转化时间为9 d,单位面积虫产量为23.4 kg/m~2,物料减量率84.06%,料虫比为3.22。该结果可为构建黑水虻转化餐厨垃圾标准化生产技术参数体系奠定基础。

    2023年16期 v.44;No.68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黑水虻肠道微生物对工业化养殖的影响

    谢久凤;罗梦香;张森;郝尚华;王明道;

    黑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含有粗蛋白、氨基酸、脂肪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可以在动物饲养中部分甚至全部替代豆粕和鱼粉,是解决动物饲料行业蛋白质短缺最经济安全的措施。为了满足昆虫蛋白饲料的需求,黑水虻工业化养殖已经成为趋势。黑水虻幼虫不同饲养基质和饲养环境是其规模化养殖的限制性因素。文章就黑水虻肠道菌群特点和其对工业化养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为进一步提高黑水虻工业化养殖效率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3年16期 v.44;No.685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非粮新型蛋白源生物絮团粉的营养特性及其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魏小芳;李良;朱瑞;李登来;孟思彤;王吟涛;刘思影;吴莉芳;

    生物絮团粉(biofloc meal)是生物絮团技术的副产品,因其含有大量益生菌和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持续及不与人争粮等优点,作为一种非粮新型蛋白源,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证实,生物絮团粉对水生动物生长及机体健康有促进作用。文章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的基础上,概述了生物絮团粉的营养特性及其对水生动物生长性能、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非粮饲料蛋白源,节约鱼粉蛋白,优化水生动物饲料配方提供依据。

    2023年16期 v.44;No.685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投料次数对黑水虻规模化盒养生产性能的影响

    徐猛;孟雪松;叶小梅;孔祥平;王聪;王莉;曾文超;杜静;

    以获得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转化餐厨垃圾的养殖饲喂工艺参数为目标,采用规模化盒养方式进行黑水虻养殖试验,以经过脱油脱水后的餐厨细渣为试验原料,研究不同投料次数(1次、2次、3次和4次)对黑水虻转化餐厨细渣生产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黑水虻幼虫及虫粪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多次投料方式,随着投料次数增加,对转化物料料温波动影响较大;在投虫密度和饲喂量一样的情况下,经过12 d的转化,3次投料处理组幼虫粗蛋白含量(32.57%)与2次投料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1次、4次投料处理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粗脂肪含量(除4次投料处理组外)(23.91%)和有机质含量(91.97%)与其他处理组有显著差异(P<0.05),转化后的虫粪pH为6.19、有机质含量为73.48%,总养分(N+P_2O_5+K_2O)为4.05%(>4%),符合有机肥料标准;通过生产性能分析发现,3次投料处理组幼虫的体长(19.12 mm)、体重(204.44 mg)、单位面积虫产量(12.16 kg/m2)及料虫比(4.94)均为最优,从高效率处理餐厨垃圾和投料回报效果两者角度综合分析,以3次投料为最佳。而养殖环境温度的波动同样会导致养殖物料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幼虫生长和生产性能,因此要保证黑水虻规模化养殖幼虫生长的一致性,需研发与黑水虻生活习性相匹配的养殖环境控制系统。该结果可为黑水虻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供理论支撑。

    2023年16期 v.44;No.68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工艺设备

  • 饲料投料口用袋式粉尘收集器行业标准的研究

    沈美雄;

    根据饲料投料口用单点脉冲除尘设备结构及使用特点,命名并制定了《饲料投料口用袋式粉尘收集器》行业标准。首次引入投料口风速参数,对工作区噪声、粉尘浓度及压力损失、压差监测值、过滤风速及投料口风速等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规定了型号、基本要求、性能要求、制造及装配、安全卫生、可靠性、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要求。针对收集器结构特点,结合试验数据研究,提出饲料投料口用袋式粉尘收集器不需要安装泄爆装置,并对压差监测报警装置给出了合理的压差数据,对压力损失参数提出了较先进的要求,对涉及安全的粉尘浓度、安全防护等进行了统一要求。

    2023年16期 v.44;No.685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饲料添加剂

  • 维生素B12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研究进展

    刘雅婷;殷运菊;郑梦莉;陈清华;

    维生素B_(12)在预防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贫血、促进营养物质代谢和畜禽生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B_(12),仅由肠道中特定的微生物在钴的存在下产生,难以满足畜禽的需要,维生素B_(12)必须通过膳食获取。因此,生产中常在畜禽饲粮中添加维生素B_(12)来满足畜禽对其营养需要。文章就维生素B_(12)的吸收代谢途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3年16期 v.44;No.68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莫西菌素微乳制剂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胃肠道线虫驱虫效果的影响

    张国华;金振华;王丽坤;张备;沈思思;薛沾枚;林秀蔚;张艳;

    为明确莫西菌素(Moxidectin,MXD)微乳制剂对小尾寒羊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胃肠道线虫驱虫效果的影响。试验将125只自然感染胃肠道线虫的小尾寒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2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0.2 mg/kg组(IVM_(SC0.2)组)、皮下注射MXD 0.2 mg/kg组(MXD_(SC0.2)组)、皮下注射1倍剂量MXD微乳制剂组(MXD_(SC0.2)微乳组)、皮下注射5倍剂量MXD微乳制剂组(MXD_(SC1.0)微乳组),按照分组情况进行给药,整个试验期间观察试验动物的临床症状。在试验第0天和第30天对试验动物进行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在试验第0天和第7天对采血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在试验第0、7、14、30天采集粪便样本检测消化道线虫每克粪中虫卵个数(EPG)并计算疗效。结果表明,MXD_(SC0.2)组、MXD_(SC0.2)微乳组、MXD_(SC1.0)微乳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IVM_(SC0.2)组(P<0.05)。第0天和第7天各试验组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4、30天空白对照组EPG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在试验第7天达到最佳疗效,疗效分别为81.69%、95.08%、95.55%、95.22%。综上所述,MXD微乳制剂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且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性能,MXD_(SC0.2)微乳组、MXD_(SC1.0)微乳组对小尾寒羊消化道线虫驱虫效果优于IVM_(SC0.2)组、MXD_(SC0.2)组。在临床应用中MXD微乳制剂的推荐用量为皮下注射0.2 mg/kg。

    2023年16期 v.44;No.685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益生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瞿彬;徐文昌;宋雪琳;孟天靓;张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而水产养殖密度的增大,会诱发一系列的水产动物疾病和环境问题。因此,急需寻找一种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高密度养殖产生的问题。益生菌辅助水产养殖技术在解决这一难题上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主要介绍了水产养殖业中常见的益生菌及其制剂,并对益生菌促进高密度水产养殖效率的机理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益生菌制剂在高密度水产养殖业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16期 v.44;No.685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单胃动物

  • 油橄榄渣对青脚麻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文东;朱秀娟;王让军;何玉鹏;苏满春;徐永平;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油橄榄渣(olive cake, OC)对青脚麻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试验采用1日龄青脚麻鸡7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OC组、5%OC组、7%OC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饲喂正常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5%和7%的OC,试验分两阶段进行,1~21 d为第一阶段,22~42 d为第二阶段。结果表明:1~21日龄阶段,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OC均可提高青脚麻鸡的日增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降低料重比。7%OC组青脚麻鸡的日绝对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3%OC组青脚麻鸡法氏囊指数显著增高(P<0.05),青脚麻鸡胸腺指数显著增高(P<0.05);5%OC组青脚麻鸡血清内新城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42日龄阶段,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OC均可促进青脚麻鸡的日绝对生长量、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降低料重比。7%OC组青脚麻鸡的生产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5%OC组青脚麻鸡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脾脏)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血清内新城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在日粮中添加合适剂量的OC可有效提高青脚麻鸡的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新城疫抗体水平,以日粮中添加5%的油橄榄渣为宜。

    2023年16期 v.44;No.685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肉鸡饲料中添加不同种类淀粉酶和产淀粉酶乳酸菌效果研究

    艾春晓;孙晓颖;袁建敏;

    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种类淀粉酶和产淀粉酶乳酸菌对肉鸡饲粮淀粉利用效果的影响。试验将560只4日龄健康AA肉鸡公雏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为基础饲粮分别添加600 U/kg α-淀粉酶、100 U/kg普鲁兰酶、1 000 U/kg糖化酶和2×10~9 CFU/L产淀粉酶乳酸菌(LAB1)。试验期为18 d,测定指标包括生长性能、淀粉利用率、消化酶活性、消化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转运载体表达等。结果表明:添加产淀粉酶乳酸菌(LAB1)能够显著降低肉鸡采食量并降低料重比(P<0.05),但日粮中添加不同种类淀粉酶对肉鸡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α-淀粉酶会显著降低肉鸡空肠黏膜麦芽糖酶活性(P<0.05);添加普鲁兰酶会显著降低肉鸡空肠总淀粉消化率和支链淀粉消化率(P<0.05),并显著提高回肠SGLT1基因表达量(P<0.05)。添加糖化酶会显著降低肉鸡空肠总淀粉消化率和支链淀粉消化率(P<0.05),降低肉鸡空肠黏膜麦芽糖酶活性(P<0.05),但会显著提高回肠SGLT1、B0AT1、EAAT3和y+LAT1基因表达量(P<0.05)。添加产淀粉酶乳酸菌提高回肠抗性淀粉消化率(P<0.05),增加肌胃和肝脏的相对重量,显著提高空肠SGLT1基因表达量及回肠B0AT1和EAAT3基因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添加产淀粉酶乳酸菌(LAB1)通过提高回肠抗性淀粉消化率,增加肌胃和肝脏的相对重量,上调葡萄糖转运载体及氨基酸转运载体等,改善了21日龄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可以开发成新型饲料添加剂。

    2023年16期 v.44;No.685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水产动物

  • 浒苔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研究

    胡洁;殷会聪;类成通;刘祥军;王裕玉;王君霞;

    浒苔是一种具有悠久食用和药用历史的海洋绿藻,因其具有资源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浒苔产品既可以作为饲料蛋白原料,又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免疫性能和产品品质等具有正面效果。文章综述了浒苔的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等,以期为浒苔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及浒苔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参考。

    2023年16期 v.44;No.685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储存条件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林毅;邓应凯;王铵静;杨奇慧;谭北平;迟淑艳;陈宇航;陈嘉声;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储存条件下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凡纳滨对虾[初重(0.40±0.02) g]随机分为7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40尾虾。鱼粉在4℃和室温[(20.0~22.5)℃]分别储存45、90 d和135 d,各组分别表示为FFM(对照组)、4-FM45、4-FM90、4-FM135、RTFM45、RT-FM90和RT-FM135。结果表明,4℃条件下,4-FM45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FM组(P<0.05),饲料系数4-FM45组显著低于FFM组(P<0.05)。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4-FM45组显著高于FFM组(P<0.05);GSHPx mRNA和胰蛋白酶(TRS)mRNA表达量4-FM45组显著高于FFM(P<0.05)。室温条件下,对虾增重率RT-FM45组显著高于FFM组(P<0.05),肝胰腺中T-AOC和TRS活性RT-FM45组显著高于FFM组(P<0.05);TRS mRNA表达量在RT-FM4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在两种储存温度条件下,鱼粉短期贮藏(45 d)可以显著提升对虾的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并且对凡纳滨对虾的饲料利用率和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鱼粉储存时间过长(135 d)时会显著降低凡纳滨对虾抗氧化能力。

    2023年16期 v.44;No.685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生物技术

  • 黑曲霉固态发酵葡萄皮渣产木聚糖酶的工艺研究

    王静;董梦蝶;李祥;侯文静;潘春梅;

    试验以黑曲霉固态发酵葡萄皮渣为研究对象,以木聚糖酶的活性为指标,应用响应面法对产木聚糖酶的工艺进行优化。首先对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确定了3个显著性因素,分别是发酵时长、黑曲霉接种量和初始pH。经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得到最佳发酵参数。结果表明,当初始pH为7、发酵时长为58 h、接种量为10%、初始含水量为60%、料层厚度为2.5 cm时,木聚糖酶最高活性为246.98 U/g,相较于优化前(88.62 U/g)提高了179%。由此可见,通过优化黑曲霉固态发酵葡萄皮渣的工艺条件可显著提高木聚糖酶活性。

    2023年16期 v.44;No.685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杂色曲霉菌的分离鉴定及鹅源乳杆菌对其抑制作用研究

    陶燕子;王秋菊;王纪元;孟令滢;李畅洋;

    研究旨在分离出杂色曲霉,并探究乳杆菌对杂色曲霉的抑制作用。采用体外牛津杯法,设3个处理组,分别是发酵乳杆菌组、罗伊氏乳杆菌组、混合乳杆菌组,将杂色曲霉孢子悬浊液浓度调整为1×105 CFU/mL,将发酵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复苏后菌液浓度调整为1×108 CFU/mL,将发酵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按照1:1比例制备成混合乳杆菌菌液,测定抑菌圈直径,比较3个组对杂色曲霉的抑制作用;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杂色曲霉对20种常见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1)与发酵乳杆菌组相比,罗伊氏乳杆菌和混合乳杆菌对杂色曲霉抑菌效果较好;(2)分离的杂色曲霉菌株对头孢曲松、米诺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拉定和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14种药物敏感。本试验可以为益生菌抑制畜禽饲料霉菌提供新资料,为治疗禽畜曲霉病提供数据参考。

    2023年16期 v.44;No.685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