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威;孙龙生;蔡春光;赵跃;杨泽禹;丛宁;试验旨在对饥饿28 h全雄黄颡鱼再摄食后0、1、2、4、6、8 h消化道组织(肝胰腺、胃、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以肠道最强,在摄食后0~8 h内,其活性分别是肝胰腺的10~30倍、胃的10~200倍,其高低顺序为肠>肝胰腺>胃,肠淀粉酶活性在摄食后1 h快速上升,2 h到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4~8 h维持在较稳定水平。脂肪酶活性高低顺序是肠>肝胰腺>胃。肝胰腺和肠组织脂肪酶活性在摄食前后不同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而胃脂肪酶活性则是摄食后1 h开始上升,2 h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6 h到达峰谷后又呈上升趋势。胃蛋白酶活性以胃组织最强,其高低顺序是胃>肝胰腺>肠,不同时间点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摄食前(0 h)该酶活性最高,摄食后1 h酶的活性小幅下调,此后恢复到摄食前水平,4 h后逐渐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胰蛋白酶主要存在于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其活性均是在摄食前最高,摄食后快速下降,6 h最低,此后逐渐上升。结论:全雄黄颡鱼摄食前后消化道不同消化酶活性存在时序变化和组织差异性。
2014年08期 v.35;No.461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申斌;王桂芹;李萌;陈秀梅;于桂玲;以初始体重(53.29±1.64)g的框镜鲤(Cyprinus carp L)为研究对象,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对照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3%),同时在以植物蛋白源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蛋氨酸和赖氨酸配成六种等氮等能(31%蛋白,17 MJ/kg)的不同氨基酸平衡程度(EAA平衡关联度分别为0.764 9、0.704 8、0.722 0、0.737 0、0.759 1、0.778 0和0.800 8)的饲料。饲养8周,探讨氨基酸平衡对框镜鲤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和蛋氨酸的添加,即随着饲料必需氨基酸平衡关联度的增加,各试验组框镜鲤生长和饲料利用都有增加的趋势,当饲料必需氨基酸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试验组框镜鲤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都显著增加,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生产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饲料必需氨基酸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800 8(6组)时,试验组框镜鲤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生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当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调节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关联度为0.759 1时,可适当降低饲料的蛋白含量,降低饲料成本。
2014年08期 v.35;No.46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